必一体育sport
025-52657056电话:025-52657056
传真:025-52657058
邮箱:info@www.gzjs1688.com
每周一位院士或总师开讲就在北航这门宝藏课!
苏东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兼容领域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电磁兼容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以及人才培养工作。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是提升我国关键科技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其与各项前沿理论和领跑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人类科技前沿发展的重要基础。苏东林院士从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体系和内容出发,为同学们介绍了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的重要性和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讲解了北航电磁系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了“电磁强国”精神在几代电磁人间的传承与弘扬,鼓励同学们借助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优越的科研环境,传承电磁精神,报效祖国,服务国防。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院士讲述自己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她对事物背后机理的探求精神与哲学思维让我们受益匪浅。
樊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无人机侦察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多型无人机侦察装备的研制,攻克无人机多项关键技术。
信息科技的“知识森林”广袤无垠且深邃玄奥。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电磁环境更加复杂,电磁技术的地位更高、作用更大、发展更快。樊邦奎院士从宇宙最初奇点爆炸讲起,带同学们领略了从亚原子到银河系的宇宙史。微小而又简单的粒子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也构成了信息科技时代的“知识森林”体系。在回顾宇宙演化之后,又介绍了电磁科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电磁科学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未来的无限可能,使同学们更加明确肩负的电磁强国使命。
知识、逻辑,这是我在聆听樊邦奎院士讲座之后印象最深的两个词。梳理知识,形成严密的逻辑;再用逻辑学习记忆知识,用这样的方法不断学习总结提炼,最终构建出樊院士所讲的“知识森林”。
吴剑旗,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领域专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期专注雷达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工作。
高效探测感知是实现信息、威慑信息优势的前提。吴剑旗院士以无线电探测和测距的原理作为起点,为同学们介绍了雷达的诞生与演化史,概念延伸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回顾了中国雷达从修配、仿制到自主研制、跟踪追赶、比肩超越的研发历程。介绍了米波雷达作为一种高效的反隐身技术的背景、优势和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实践中攻克难关的宝贵经历。
吴院士温和而深邃的目光恰似他的研究对象雷达:览万物于无声,洞天海之游踪。在讲座中,吴院士历数雷达发展迭代史,从典型案例出发,带我们速览新技术新理念在雷达设计中的应用,酣畅淋漓,让人直呼过瘾!
罗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应用技术。
光电子器件的速度与带宽为信息技术的性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没有核心高端光电子器件,就没有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发展。罗毅院士介绍了光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模式,从光波技术的超大带宽、二维并行的能量传递和波动性这三大特质出发,介绍其在光纤通信,半导体照明、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束整形系统、AR/VR技术,以及新型激光雷达等方面的应用,分析未来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热点。
本次讲座的科技感很强,罗院士给我们带来了光电子领域最前沿的科技知识,让我们大开眼界,在听了讲座之后我深受触动,只有打好了理论的基础并结合实践,才能有所成就有所突破,这极大地激励了我不断学习前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勇担重任,做不惧困难矢志不渝的北航人。
龙腾,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信息处理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党委。长期从事空天雷达信息处理的基础科学研究。
现代雷达集无线电检测、测距、测速和测角于一体,相较于光学测量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优点。龙腾院士介绍了雷达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系统组成。面向民用雷达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介绍了微小目标探测、天基成像探测、地/空成像探测等领域的典型新体制的民用雷达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果,并预测了其在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前景。最后,展望了未来雷达探测的新机理、新技术和新趋势,并寄语同学们“电磁空间,大有可为”。
除了有关雷达的介绍外,龙腾院士还提出了搞科研必备的品质——远大的志向,这决定了我们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中能取得多少的成就的关键因素。作为北航的学生,我要以空天报国为志向,在我所学的领域坚持钻研,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张荣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工程总设计师。组织完成探月工程二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方案实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
电磁波传递人类智慧、思想、声音。张荣桥总师以“天问一号”任务中“关键9分钟”着陆过程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直观感受科研魅力。他说,电磁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上认识客观世界”,未来我国小行星探测要迈出“中国印迹”需克服诸多技术挑战,任重而道远。他寄语同学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未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国行星探测事业添砖加瓦。
在张荣桥总师与我们的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天问一号”在研究与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也仿佛切身经历了天问团队克服种种难题的奋斗过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奋斗,用自己的光芒点亮苍穹的星辰。
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院长,中国电信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从电报到1G、2G直至5G,移动通信带来更大的带宽、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延迟,为人类生活带来新的应用和更好的通信体验。中国自主可控的移动通信技术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执着坚守。张平院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与前沿应用,分析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优化以及与AI的融合发展势必成为新趋势,并号召同学们“航空报国,电磁强国”,始终走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第一线。
课堂伊始,张院士便介绍:“4G是线G是体的过程”,作为新一代电磁人,我们更应该接续奋斗,从线到面、从面到体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为电磁攻坚贡献出来自北航的青年力量。
回顾世界通信技术的诞生与发展,随着核心技术的演化和突破,以5G为代表的重大技术革新对国家战略和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王晓云总经理通过讲解中国移动通信从1G到5G的发展历程,为同学们介绍了移动网络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革新与TDD技术的特有优势。展望未来,6G技术发展具有极大的需求与驱动力。寄语同学们“志存高远,勇攀高峰”,当产教融合的英才,做电磁科研的弄潮儿。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微光闪烁,但想要星光璀璨、引领潮流、踏浪而行,机遇、奋斗与沉淀缺一不可。在讲座的最后部分,王总经理进行了未来通信新技术详解,拓宽视野的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方向。
江碧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航天遥感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
从飞机搭载相机到卫星,“飞得更高,望得更远”始终是航空航天遥感设备的迫切需求,也是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的目标。江碧涛院士从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切入,着重介绍了卫星遥感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现状,中国的遥感卫星技术综合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未来遥感技术对精度和大数据的高要求将促进其长远发展,为和经济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并服务于新型观测手段、星座设计与管理、各行各业的专业应用技术等方向。
江碧涛院士以前沿眼光向我们介绍了航天遥感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相关的领域。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学习到了平时接触不到的丰富知识,也让我掌握了相关领域的情况,使我获益匪浅。
信息技术的进步,飞机的迭代更新,进入到信息机动制胜时代,此时追求的是比对手更快获取信息并有效使用信息。伴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电磁技术等被广泛应用到飞机设计之中。孙聪院士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历次战争中航空力量的发展,介绍了舰载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点和难点,结合新体制雷达系统,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从空战致胜机理演变看未来战斗机发展趋势,并分享了关于电磁频谱作战的思考,寄语同学们“好好学习,航空报国”。
孙院士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未来战争形态以及装备发展的趋势预判,也对我们提出了深深地期盼和鼓励,作为新一代的电磁人,我们要更加努力,争取早日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